您的位置:首页 >生活 > 正文

全球快报:常州:“一园一室一中心”筑高能级创新平台 全要素创新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

来源:常州日报-常州网2023-05-04 16:47:53

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,加快形成创新载体强劲、创新人才荟萃、创新活力迸发、创新成果涌流的良好局面?布局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,是常州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。

当前,常州聚焦科技自立自强,推进核心技术攻关,培育全要素创新生态,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,以“一园一室一中心”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,助力高质量发展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4月15日,周六,一个规模不大的会议在常州举行,不过,参加会议的每一位都是有分量的科技界“大拿”。

这次会议,宣布成立首届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专家委员会。当选的专家委员会委员共15人,由两院院士、高校院所教授、企业领袖组成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担任龙城实验室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,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担任龙城实验室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。

作为“一园一室一中心”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,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,受到全市关注。

成立专家委员会是龙城实验室强化战略决策及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。郭东明院士表示,接下来,实验室将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前沿技术“三大重点”,打造智能制造创新资源聚集地、重大成果策源地与核心成果转化地,为常州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发展持续赋能。

刚组建专家委员会,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就挑起创新重任,召开2023制造基础技术创新发展大会,邀请国内制造基础技术领域的院士、专家、企业家等,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,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先进基础工艺等方向创新发展进行交流研讨,推动常州智能制造领域快速发展。

“围绕‘国际化智造名城、长三角中轴枢纽’城市定位,我们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,打造科技创新平台、引育科技创新人才,助力常州高质量发展。”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钟林钧说。

在常州,创新平台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的双重“身份”。

“一园一室一中心”框架中的“中心”,是位于常州国家高新区的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。它承担着解决我国现阶段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重任,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。

在3月底召开的2023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(国家试点联盟)年会上,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一口气签下3个共建项目。

目前,常州已形成产值规模超1200亿元的新型碳材料集群,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已形成“原丝生产—复材成型—装备制造—终端产品”的完整产业链,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。依托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这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常州正撸起袖子加油干,为中国实现碳纤维产业安全自主可控,进而开拓新的全球产业格局贡献常州力量。

除了这个中心,在位于常州西南的溧阳还有一个科研活力迸发、精英人才汇聚的“中心”,正为溧阳新兴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。它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、联合创建的科技创新平台——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。背靠中科院物理所强大的基础研究,该中心将物理所多年的沉淀和技术积累,与市场产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,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落地。

落户几年来,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。该中心以引进5位两院院士、15位研究员(教授)为核心的研发团队,搭建了先进金属材料器件、光伏太阳能电池设备两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成功孵化了麦格低温、暖晶科技等5家科技公司。

得益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磁场效应,其方圆几公里内已集聚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、上海交通大学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、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、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、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10家高端科创平台,13家国家级院士、博士后工作站,近100家省级部门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。

“一园”,即中以常州创新园。它是全面提升常州科技实力、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。截至目前,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88家,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6个,在全国中以创新合作领域内保持了合作机制、合作模式、合作成果三个领先。

2023年,是中以常州创新园能级提升后大开发大建设的“元年”,也是由“蓝图”变“实景”的奠基之年,各方面工作都在加速“起势”。元旦刚过,1月3日,中以创新园招商小分队就赶赴以色列,为园区招引、集聚资源。4月,招商队又马不停蹄,继续跨越山海,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,谋求创新发展。

科技创新平台还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,它们是布局在常州的“创新棋子”,每一个都不容小觑。

据了解,全市有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江苏分院有限公司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43家;江苏省新能源汽车研究工程化与服务平台、江苏省先进能源材料科技公共服务平台、常州市高端刀具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71家;左铁镛院士、贲德院士、毛明院士等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,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江苏省汽车智能照明系统重点实验室、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重点实验室等行业重点实验室112家。

创新的热浪在常州多年不减,创新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
最新数据显示,常州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15位、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5位。R&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.3%,位列全省第三;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.76%,位列全省第二;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%,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8.49件。

(姜小莉)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